华图事业单位官网
2013-11-21 19:49:35 事业单位考试网 https://syd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邓小平理论,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事业单位考试考情政策解读,点击领取备考资料,更多事业单位考试资讯请关注(htshiyedanwei)公众号,欢迎加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交流群: 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网络综合-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
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基本纲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一)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第二,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完善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大量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广泛存在。
第三,作为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一个上百年的较长历史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我国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后来被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十七大充实和调整了对党的基本路线内容的论述,将原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样修改,使党的基本路线表述更为全面。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分析我国社会实际和主要矛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第三,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条件。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仍然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再次提出了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三个标准中,最根本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仍然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有综合国力的增强,才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一方面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达到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步骤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标志着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即我国现代化建设70年间的宏伟构想已经形成。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第三步战略步骤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江泽民同志指出: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为我们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更加具体、可行的保证。
3.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政策
(1)确立战略重点,以重点带动全局
1982年,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我国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保证战略重点的优先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和基础条件,是加快交通、通讯、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教育和科学,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2)坚持科教兴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二是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其他国家主权的含义。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3)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4)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在1979年11月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0年12月,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又经过半年多的集思广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在全党中取得了共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完成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不同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
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第二,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第四,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1.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概括地说,是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第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因而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非公有制经济
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做了新的社会定位,即“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2.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分配制度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结构上,也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在分配方式上的实现形式。另外,由于存在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多种非公有制形式,与此相适应,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2)其他分配方式
①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福利性分配;资产性分配;经营性分配。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分配形式:个体经济的分配;私营经济的分配;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分配。
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主义改革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理解社会主义改革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它主要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2)从深度上看,我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3)从广度上看,改革要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改革一个陈旧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4)从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上讲,改革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其宏伟和艰巨不亚于建立一个新中国。(5)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主要内容。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了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1984年以后,我们开始对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
(二)对外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又一鲜明特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从本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一)四项基本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及其内容
邓小平于1979年3月30日在理论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报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虽然不是新的东西,但邓小平第一个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并首次使用“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概念。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对于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动摇,并且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党的十二大修改了党章,在总纲中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全党团结一致的政治基础”。在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公民的行为标准。至此,四项基本原则载入党章和宪法。
2.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在四项基本原则中,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前进的根本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障,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形成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也已取得巨大胜利。面对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为实现这个总目标,我们党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加强“三方面建设”,发挥“三大优势”。
两大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方面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三大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持努力奋斗,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才能把党建设好。
七、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邓小平对国际形势新发展的准确判断,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奠定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基础。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形势的新特点,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基本立场,坚持独立自主,就是:
第一,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同样也尊重别国的国家主权与利益,平等互利,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务。我们同谁都往来,同谁都交朋友,说公道话,办公道事,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反对谁。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中国永远不称霸。
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国人民的愿望。我们主张和平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
第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
第二,坚持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建立和发展新型的党际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三,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与争端。我们主张从稳定国际关系的大局出发,用和平手段,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各种分歧和争端。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反对诉诸武力,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
第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邓小平早在1974年联合国发言时就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八、“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香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实现“一国两制”“澳人治澳”,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大陆和台湾之间,虽一波三折,但两岸各种交往、联系日益扩大和发展。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可以完成。
2.“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像力的最佳方案。“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第一,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和国际争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二,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第三,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第四,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从而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手机端链接:https://m.sydw.huatu.com/2013/1121/806864.html
官方微信号
官方微博号
事业单位考试推荐 | |||||
热点考试 | |||||
招考公告 | 职位表 | 报名时间 | 报名条件 | 报名入口 | |
考试时间 | 缴费入口 | 考试科目 | 考试大纲 | 报考指导 | |
准考证 | 成绩查询 | 资格复审 | 面试公告 | 工资待遇 | |
实用备考 | |||||
每日直播 | 时政周播 | 领资料包 | 试题资料 | 备考指导 | |
图书购买 | 笔试课程 | 面试课程 | 网络课程 | 更多>>> |
事业单位微信
事业单位微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