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配套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事业单位考试考情政策解读,点击领取备考资料,更多事业单位考试资讯请关注(htshiyedanwei)公众号,欢迎加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交流群: 参加刷题、模考、领取备考资料,考编路上不孤单!
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配套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胡晓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7月10日至11日,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交流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改革的思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黄文平作了主旨发言,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负责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和地方编办代表与会并作了大会发言。
什么是公益机构?
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的机构,统称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中国公益机构的主体。
事业单位是我国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力量,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事、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配合,统筹推进这三项制度改革,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下面,我就这三项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是我国人才资源,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集聚的领域。目前,全国共有事业单位120多万个,工作人员3000多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2000万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3%。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以来,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等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政策文件要求,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国逐步推开并不断深化,取得了积极进展。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人员的比例达到80%,聘用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已普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落实,22个省区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占新进人员总数的80%以上。通过改革,逐步改变了按照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初步转换了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淡化了身份,强化了岗位,优化了结构,增强了活力,调动了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实践为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分类推进的新阶段,人事制度改革要积极配合,加大力度,不断深化,稳步推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健全五个机制:一是合同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二是公平竞争机制。由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根据规定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自主聘用人员,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同时,规范事业单位奖惩制度。四是人员退出机制。按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解聘辞聘,完善解聘辞聘的条件、程序和经济补偿方面的规定,研究建立与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五是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事业单位执行人事管理法规的监督管理,加大对事业单位违规违纪用人的查处力度,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同时,探索理事会等形式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要用法制建设来保障。要认真贯彻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规定,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人事管理体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立法层次较高、程序规范、配套完备的人事法规体系,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作人员的收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表现和资历。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并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工作人员在年度考核合格的基础上,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国家对绩效工资进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主权,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使绩效工资与工作人员表现、业绩相联系,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确保绩效工资分配的科学、合理和公正,国家对绩效工资的分配提出原则要求。目前,绩效工资已经在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下一步将积极稳妥地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津贴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偿。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
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总体比较平稳,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适应聘用制和岗位管理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进一步实现与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脱钩。二是适当拉大不同岗位之间的基本工资差距,更好地体现了职责和贡献的差别,进一步理顺了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基本工资关系。三是实施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适当提高了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职工的工资待遇水平,对稳定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建立了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事业单位活力。五是初步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先行试点,逐步完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大体一致的退休制度,退休费按照本人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由原单位负责发放。改革开放以后,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率先进行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过20多年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企业职工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目前,事业单位仍实行单位退休制度,资金来源根据单位的类别,由同级财政部门负担,或由单位筹集。在历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时,对退休费计发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但制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一些矛盾突出出来,如单位之间退休人员负担畸轻畸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待遇只与退休前工资水平挂钩,与一生劳动贡献联系不紧密;由于与企业实行不同的养老制度模式,影响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后的权益累计计算;保障层次单一。因此,应在事业单位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一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机制;四是实行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要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政策,实现新老制度平稳过渡,保持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目前,5个试点省市正根据本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和其他改革的进展情况,研究制定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具体实施方案。
手机端链接:https://m.sydw.huatu.com/2010/0712/47841.html
官方微信号
官方微博号
(编辑:admin)